相信不少網友手上的數碼相機,其鏡頭多數都具有光學變焦(Optical Zoom)功能。最為普遍的,是三倍變焦鏡頭,焦距由 35mm 至 105mm。有些較為強調光學變焦的 DC,更具有 8X 甚至 10X 光學變焦。
以 DC 拍攝人像時,焦距的選擇(即是 Zoom 至甚麼程度)對畫面物件的比例有很大影響,從而決定照片給觀看者的感覺。不少初學者都視光學變焦為拍攝上的一種便利,有 Zoom 便可以站在原地拍攝較遠的景物,這當然不是拍攝人像應有的態度。較為專業的想法是,首先決定以甚麼焦距拍攝這幀照片,自己再走到最適當的位置拍攝。拍攝有水準的人像照片,是不可以偷懶的。
今次用來拍攝 Model 的器材是 Canon 最新 8 百萬像素 D-SLR EOS 20D,以及 EF 17-40mm f/4L USM、EF 50mm f/1.8、EF 70-200mm f/2.8L USM 三支廣角、中距及遠攝鏡頭。
拍攝及繪畫同樣講透視感
究竟以短焦距(廣角)鏡頭拍攝的照片,跟長焦距(遠攝)鏡頭拍攝的有甚麼分別呢?最明顯的差別,便是如果 Model 佔畫面的面積不變的話,利用廣角鏡頭需要較接近 Model 拍攝,而用遠攝鏡頭就要距離 Model 較遠拍攝。愈是接近 Model 拍攝,畫面所表現的透視惑便愈強烈。即是說廣角鏡頭能表現出最強烈的透視感,而遠攝鏡頭就表現出最低的透視感。透視感是甚麼呢?這是以平面表達立體空間的手法。大家都知道較接近的物件看起來會較大,較遠處的物件看起來會較小。因此大家都會直覺上認為,較大的物件較接近自己,較小的物件離自己較遠。繒畫時,畫家都會應用這種手法,將背景的景物畫得較小,人們便知道那些景物離自己較遠。
Zoom 近 Zoom 遠比一比
大家以 DC 拍攝時,藉著運用不同焦距的鏡頭,改變自己與 Model 之間的距離,便可以改變 Model 與背景之間的透視感。以廣角鏡頭拍攝的照片,前、後景物的距離都被誇張了,而且照片的四邊很多時都會出現較明顯的扭曲。例如拍攝一張半身照片,如果以以廣角鏡頭(如 28mm 或者 35mm)拍攝,便需要站在離 Model 較接近的位置。這時 Model 佔畫面的面積較大,稍遠的背景物件會拍得十分細小,透視感十分強烈,遠、近景物之間的距離比肉眼所見更為誇張。
以遠攝鏡頭拍攝的照片,遠、近物件的大小便變得沒有太大差別,看起來兩者的距離像是被拉近了,照片表現的透視感也最小。例如以遠攝鏡頭(如 105mm 至 300mm)拍攝同樣的半身照,這時便需要站在離 Model 較遠的位置。從照片看起來,因為背景景物沒有明顯的「縮小」,所以背景好像被拉得更接近 Model。
以廣角鏡頭拍攝一列相同高度的欄杆,近處的欄杆佔了畫面整個高度,但兩、三支欄杆以後的,便會變得十分矮。
以遠攝鏡頭拍攝相同的一列欄杆,遠處欄杆的高度沒有比近處的明顯變小。
27mm
64mm
288mm
假定 Model 佔照片面積不變,以愈廣角的焦距拍攝,Model 與背景之間的距離拉得愈遠;以愈長的焦距拍攝,Model 與背景之間的距離拉得近。